本溪市持续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提档升级
一是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共谋发展蓝图。市、县区民宗局认真落实新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要求,将其纳入本溪市全域旅游规划,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当前发展任务与远期目标相结合,“不贪大、不求洋”,围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做文章。在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布局上,充分考虑扶贫因素,向贫困地区倾斜。1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10个位于省级贫困县,切实发挥典型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吸引各方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加快了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步伐。
二是因地制宜、做强产业,共同繁荣发展。市、县区民宗局始终把富民产业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重点推进特色村寨“一村一品”产业项目。桓仁县民宗局、农发局连续多年在五里甸子老黑山满族特色村寨开展“大楱子产业扶贫行动”,举办了4期少数民族群众大楱子培训班,培训各族群众200余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桓仁县木盂子村围绕当地丰富的红松林资源优势发展干果加工,每年生产红松籽1000多吨,产值6000多万元,成为全省最大规模的红松籽交易市场集散地,开拓出“不砍树、照样富”的增收新渠道。市民宗局还积极协调旅游部门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支持指导力度,大力发展乡村旅“休闲游”“观光游”“养老游”“养生游”。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本溪满族自治县湖里村依托老边沟和大石湖等国家4A级景区,对照旅游村庄建设标准,完善旅游停车场、旅游公厕和旅游标识牌等配套服务设施,吸引游客体验乡村文化,感受民族特色,单日最高游客人数近万人,户均增收2万余元。
三是群众主体、惠及民生,共促乡村振兴。各级民委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各项目村基本完成了通村道路的路面硬化、民居重点保护区外立面美化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南芬区甬子峪、杨木沟村在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改造过程中,争取交通部门资金200余万元对村组干路实现全部硬化,并按省级生态村标准进行了环境整治。桓仁县沙尖子村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新村,重新修建房屋2000余平、平整场地1万余平、新建护河堤2000延长米,借助外省招商优势,拟打造全市首家养生小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格局。
四是挖掘内涵、彰显特色,共筑精神家园。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成为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南芬区甬子峪村对新建民居的统一标识设计,统一立面装饰标准,建立全市首家村级满族民俗馆,充分挖掘满族文化和历史遗产,有效推动民族文化传承。本溪县同江峪村积极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中央电视台驻辽宁记者站对其进行系列报道,并在国际频道春节特别节目《传奇中国节·春节》播出。桓仁县木盂子村被表彰为本溪市民族团结模范集体,龙泉满族特色村生产的版画多次在省内外获大奖,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人洞村在打造满族特色村寨同时,积极发掘抗联历史,被抚顺、本溪市委党校列为教研基地,成名符其实的红色文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