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创新载体形式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丹东市民委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面初步探索出“4×4”工作模式,即,以“四个一万”为载体,加强创建工作宣传;以“四项建设”为载体,丰富创建工作内容;以“四送下乡”为载体,拓展创建工作领域;以“四个机制”为载体,保障创建工作成果,着重突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促进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
(一)以“四个一万”为载体,加强创建工作宣传
“四个一万”活动即:信息万人传、资料进万家、健身万人舞、服务万人做。一是采取手机短信群发的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营造全市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编发民族常识资料,向广大市民宣传民族基本常识和法律法规,让民族常识和法律法规走进千家万户,走进老百姓的心中;三是借助推广民族健身操活动,在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社区、学校、乡村中培训了一批骨干力量,通过他们来普及民族健身,民族健身操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受到不同层次广大群众的喜爱;四是组建丹东市“民族一家亲”志愿服务团,吸纳离退休老年人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6000余人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志愿提供服务。志愿服务团分东西南北四个联络小组,覆盖城市每个社区,延伸到乡镇每个村组。同时,在市民委的指导下,志愿服务团还组成了民族政策宣传员、民族矛盾调解员和民族文化指导员3个志愿者小分队,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到了田间地头,送到了千家万户,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遍地开花,处处结果。形成了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组,一组带一社(村),一社带一地的“万人”传播中国好声音,共筑中华复兴梦的强大社会氛围,产生了良好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以“四项工程”为载体,丰富创建工作内容
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宗教活动场所“七进”活动基础上,实施了“四项工程”工作。一是结合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启动了满族传统医药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在培育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大众对中华医药丰富内涵的认识。二是结合全民健身工作,启动了民族健身操推广工程,在全市各个领域多次举办民族健身操大赛,使民族健身操成为大众喜爱的健身运动。三是尊重少数民族传统风俗,启动了少数民族节日庆典工程,坚持举办朝鲜族民俗游园会、满族颁金节、锡伯族西迁节、回族开斋节等节庆活动,成为展示各中华多民族风情的舞台,拉近了各民族间的距离。四是为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就医,命名了一所“少数民族定点医院”,为少数民族群众就医看病提供“一免两减”优惠政策。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内容。
(三)以“四送下乡”为载体,拓展创建工作领域
组织开展到民族乡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送科技、送医疗、送文化、送民族政策法规“四送下乡”活动,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关爱与关注,为维护民族团结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送下乡”活动开展以来,已经组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9场、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余次、免费为2000余名群众进行了义诊、发放民族常识手册、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汇编万余册。这项活动受到了农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对创建工作从城市走向农村进行了有益尝试。
(四)以“四个机制”为载体,保障创建工作成果
一是建立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将民族关系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无发生“四拒”及影响民族关系事件等内容纳入到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年度民族工作目标之中。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村)民族伟德体育(中国)官网的实施意见》,修订了《丹东市涉及民族方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科学、及时、有效地处置各类事件,为维护全市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建立了民族关系监测机制。在民族关系复杂、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地方设立了监测点,聘请全市20名民族关系监测联络员,并每年定期组织培训,为维护全市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建立了民族关系分析研判机制。市民委定期召集各县(市)区民宗局召开民族关系分析研判会议,及时了解掌握本地民族关系的情况动态,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判断,及时评价全市民族关系状况和趋势。四是建立了走访慰问机制。每逢重大节日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日等,市民委都会到少数民族困难户家中开展“送温暖”活动。开展了“情系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爱心帮扶助春耕行动”,走访了30户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为每户少数民族贫困家庭送去了价值2000元的农耕物资;发动宗教界捐款,为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朝鲜族乡20户特困群众送去了10000元的慰问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