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项目化管理 创新特色村寨建设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创新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等民族经济专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铁岭市委统战部以百乡万户惠民工程为契机,有效实施项目化管理,创新特色村寨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切实解决我市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助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规范管理程序,项目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依据《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辽宁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结合铁岭市民族经济工作实际,制定了《铁岭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突出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两大重点,围绕项目申报、评审备案、项目审批、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等环节,制定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管理流程图,明确了资金使用范围、分配依据、审批和监督管理权限,明确了项目申报条件、类型、程序和建立项目库、项目建设、竣工验收审计有关要求,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公示、项目建设公示、绩效评价考核、追踪问效问责制度,严格工作程序,细化工作流程,压实工作责任,着力打造管理规范、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增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管理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廉洁高效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创新工作举措,坚持严格把关,资金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我们始终把管理使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来抓,依照有关规定,不断探索新思路,研究新举措,确保了资金的规范有效运行。一是深入开展调研,强化指导服务,严把申报关。市委统战部及相关县(市)区民宗局、市县两级财政局在每年年初项目申报前,都会组织调研组深入到各民族乡、村进行广泛调研,各民族乡、村也能结合本地实际选准选精项目源,经过反复研究,科学论证最后确定,再经过精心包装,形成申报项目。二是聘请第三方评审机构集中评审,科学建立项目库,严把评审关。建立了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县(市)区民宗局财政局和市委统战部、市财政局三级对项目的审核把关机制。2017年以来,为了使项目评审更为专业和科学合理,我们聘请了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评审机构进行了集中评审,第三方由具有专业资格认证的审计师、会计师、工程造价师、农艺师、园艺师等专家组成,并由第三方机构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评审报告。市委统战部会同财政局在通过评审的项目中选择优质项目纳入当年项目库,并按规定进行公示。三是采取因素法分配资金,提高透明度,严把资金分配关。采取因素法分配资金,按照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脱贫攻坚与民族工作、中央和省委的政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科学选取因素,将民族重点工作、脱贫攻坚和绩效考核等因素科学配比,合理分配资金,最大程度减少了人为因素,提高了资金分配的客观性和透明度,确保了资金分配主要用于民族重点工作和贫困民族地区,实现了公平分配。
三是强化执纪监督,定期跟踪问效,资金使用逐步做到安全化。采用资金运行全程监控的管理手段,建立了资金使用和监管的责任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到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人负责。成立项目检查督导组,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实现了“全程留痕、全程公示、全程监督”。检查督导组主动邀请驻市委统战部纪检组参与,严格检查督导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针对检查督导中出现的问题,检查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限期整改。同时,层层压实责任,严抓绩效考核,强化审计监督,确保项目见实效、群众得实惠,从而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加快推进民族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实现民族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三、工作成效
1.少数民族地区综合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014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少数民族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整合其他部门、行业资金近2亿元,共同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建成了一批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市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并做为部门重点工作,列入“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考核。2018年,我们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作为重点,以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产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特色村寨与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同时注重加快特色村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推特色村寨乡村游,把特色村寨建设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名村、生态名村、文化名村,使之成为我市少数民族风情展示的窗口、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以拉动全市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增家寨村、夹河厂村、石家堡子村、乐堡村的民宿、农家乐、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2.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我们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牵引,以实施“少数民族百乡万户惠民工程”为抓手,将产业扶持与政策扶持相叠加,整合扶贫办、发改委、农委等相关部门资金,因地制宜对少数民族村优势特色产业进行精准投入和扶持。既着眼近期脱贫目标实施了以蓝莓、寒富苹果等为代表的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项目,又立足长远谋划长效产业,培育了以绿色水稻、食用菌、柞蚕、梅花鹿等为代表的能够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有效推动了少数民族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三年来,在全市53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实施脱贫攻坚项目47个。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6个少数民族村脱贫,减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4369人。2017年,11个少数民族村脱贫,减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2864人。2018年,我们持续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村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了一批能够带动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同时加大综合基础设施投入,全年共实施脱贫攻坚项目18个,共投入资金800.66万元,项目覆盖20个行政村,受益群众3万余人。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我们将特色村寨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与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在民族村建设了文化广场、文化大舞台、民俗博物馆等文体娱乐设施和少数民族文化展示载体。通过定期举办“颁金节”、“拜寿节”、“秋夕节”等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民族广场舞”大赛、“穆勒真大会”、“嘎拉哈大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地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既有效传承了当地淳朴浓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又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营造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