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委统战部“三管齐下” 推进乡村振兴“加速度”
近年来,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抚顺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目标,按照“搞产业,抓生态、强经济,促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加快推进“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推动民族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天的抚顺,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稳步前进,旅游服务加速成长,城乡环境全面改善...一个个昔日平淡无奇的小村庄,如今焕然一新、精彩蝶变。
依绿谋变,润泽一方百姓。抚顺地区属长白山系,由龙岗哈达岭的余脉构成,是辽宁的林业大市。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以林下中药材、林下山野菜、食用菌、林下养殖、林下采摘等为主的产品优势,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其中道地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产业规模稳居全省前列;优质米、刺嫩芽、刺五加、大叶芹、蕨菜等农产品畅销海外,供不应求。新宾满族自治县苇子峪镇杉树村在构建“农户+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现代农业发展产业组织体系中寻找突破口,创新辽宁东部山区香菇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思路,突出合作社主体地位和技术优势,把主要精力放在菌包制作和香菇成品销售以及对农户种植的技术服务保障上,在技术规范、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推行适度规模香菇种植,探索出了一条香菇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2021年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200万元,帮助合作社新建2000平厂房,配备加工香菇颗粒、香菇丝和香菇粉设备。目前香菇种植冷棚285栋,年加工菌棒能力300万棒,深加工香菇300吨以上,年营业收入为2000万元左右,生产利润300多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4万元,产品销往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并远销韩国、新西兰等国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香菇产业成为了众乡亲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特色养殖,壮大集体经济。清原县土口子乡汪家沟村是市委统战部的定点帮扶村。2015年,驻村扶贫工作队依托汪家沟村养鹿经验优势,研究帮扶思路,制定帮扶规划,坚持推进特色产业项目,积极培育乡村经济增长亮点,确立发展梅花鹿养殖产业。2019至2021年共争取22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帮助汪家沟村新建鹿场16.5亩,2020至2021年共实现收入24.4万元,养殖量达到137只;2022年争取8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帮助村鹿场重点发展“清原马鹿”,并协调推进解决鹿场的水、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努力保护“清原马鹿”这个国家地理标志的珍贵物种资源,重塑品牌,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22年村鹿场预计收入65万元,其中,10%的收入将作为帮扶资金,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农旅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依托历史、生态和民族特色,积极探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建设发展路径,突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速培育特色旅游项目,让传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焕发出新时代气息,以发展旅游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连续举办“满族农庄过大年”、满族风情旅游节、猴石森林公园开山节、清原筐子沟红叶节、北四平蓝莓采摘节等节庆活动及文化演出,从历史到民俗,从人文到自然,从建筑到景观,全方位多角度地打造了沉浸体验式的旅游闭环。抚顺市新宾赫图阿拉村、大房子村、蓝旗朝鲜族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新宾、清原满族自治县均被授予“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县”。